
客家飲食文化與香港關係及變化 │茶粿
茶粿:盛載客家鄉土濃情
「一大班人一齊整茶粿先夠過癮。」陳偉強(陳生)娓娓道來昔日村民製作茶粿的熱鬧氣氛。鹽田梓復修期間,他兒子陳家傑(傑仔)鑽研茶粿製作,幸得上輩村民相助終於成事。他們一家以茶粿會客至今十多年,從而展現出客家村落的熱情款待。
就地取材 不時不食
客家人煮食,就地取材,不時不食。小食常與節日有關,而當中以茶粿較廣為人所熟識,常用於清明祭祖,俗稱清明仔。每年清明將至,是雞屎藤當造期,客家人將雞屎藤磨汁製作茶粿。其相貌雖不討好,但口感煙韌,味道甘甜,其去濕清熱功效亦不容小覷。
各處鄉村 各樣茶粿
陳生憶述昔日客家人以務農為主,日出而作,亦會帶備茶粿充飢。茶粿製作的方法,各村落有著各自的特色,餡料的款式和比例家家戶戶亦各有不同。「餡料有鹹有甜,以前我哋用花生、蘿蔔或者菜脯,視乎當時手頭有咩材料。」現今茶粿味道多變,坊間湧現各式各樣迎合大眾的創新口味,例如南瓜、番薯和班蘭等。

每一顆茶粿都盛載著一份鄉情和感恩。





復興客家村俗 重現製粿熱鬧
傑仔全心復興村內客家文化,亦漸獲村外人所認同。機緣巧合下,得到已故客家文化研究者徐月清女士和長輩口述傳授了幾近失傳的圓籠茶粿製法。圓籠茶粿可算是客家人的「年糕」。近年每逢農曆新年,傑仔便會邀請村民和義工共同參與製作,重現昔日製作圓籠茶粿的「墟冚」場面。
今日圓籠茶粿幾近失傳,幸好仍有舊村堅持製作承傳。
清明仔製法
材料:
-
雞屎藤
-
糯米粉
-
紅糖
步驟:
❶ 雞屎藤浸水洗淨,將雞屎藤葉攪爛成汁備用;
❷ 拌勻糯米粉、雞屎藤汁及紅糖,加入熱水揉成麵糰;
❸ 將麵糰平均分成細份,搓圓細麵糰;
❹ 最後將 4-5 個細麵糰一同置於蕉葉上,大火蒸 10-15 分鐘。

雞屎藤花生茶粿製法
材料:
-
雞屎藤
-
花生
-
糯米粉
-
紅糖
步驟:
❶ 雞屎藤浸水洗淨,將雞屎藤葉攪爛成汁備用;
❷ 將花生炒香,剝去花生衣後壓碎作為餡料;
❸ 拌勻糯米粉、雞屎藤汁及紅糖,加入熱水揉成麵糰;
❹ 將麵糰平均分成細份,搓圓成碗狀,填入餡料包好,放於蕉葉上,大火蒸 10-15 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