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公屋_Website_4.jpg

策展人語

開門見山 — 我們的公屋故事
吳文正

香港地少人多,寸金尺土,居住問題長久以來困擾著香港人。早前看到某電視節目講述本地住屋故事,主持人經常穿上印有「得公屋、得天下」的T-Shirt,令人忍俊不禁之餘,亦明白到今時今日樓價高企,不少普羅市民未能負擔而渴望獲得分配公屋,建立屬於自己的安樂窩,並視之為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

 

大半個世紀以來,由興建徙置屋邨到公營房屋的分批落成,無論在單位設計間隔,以至屋邨的整體設施規劃和管理等,都能與時並進,滿足居民對環境和生活質素的追求,最終能安居樂業,擁有屬於自己的家園。

 

從另一角度看,公屋不單止是一個居住的空間,從人的活動和生活開始,跟周遭的環境建立關係,加上年月的累積,人的互動和情感的交織,令屋邨成為一個有機的記憶體,這些每日發生的小故事,都反映了庶民經歷和民間智慧。

 

其實早年的屋邨在規劃和建築設計上也各具特色,今天不少色彩豐富的屋邨更成為本地人和旅客的打卡勝地。因應不同地區的發展,大多數屋邨都能做到自給自足的基本需要,為居民帶來利便。

 

在日常生活中,不少傳統節慶如盂蘭勝會和中秋佳節仍會在部分屋邨範圍內出現,居民更會自發統籌和佈置,為屋邨增添節日氣氛之餘,亦藉此保留傳統習俗以及連結鄰里,增強聯繫,歸屬感得以建立。而公共空間如走廊、樓梯或是遊玩設施等,更成為屋邨小朋友的「競技場」,既可玩樂鍛鍊體能,也能培養合群的性格。

 

是次展覽,策展團隊找來在公屋居住的街坊朋友,來一次開門見山,坦誠的訪談,從中細聽他們生活中珍貴的片段,箇中有甜酸苦辣的紛陳,又少不了溫馨細膩。最令不少受訪者動容難忘的,要算是細水長流,積累而成的人情味,鄰里之間的關懷互助為生活增添溫度。

 

除了故事的搜集外,展覽邀請到數位本地藝術家,以公屋回憶和印象作為靈感,創作出令人眼前一亮的作品,同場也有來自設計院校的學生參與,從他們眼中,尋找公屋的美學和特色。

 

最後希望藉著展覽和活動,以開門見山的態度見證這份不可磨滅的人文記憶,呈現出獅子山下我們的香港公屋故事。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