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公屋_Website_4.jpg

柴灣邨

柴灣邨
發光發熱「北斗星」──左Sir

每當談到徙置區的生活,除了惡劣居住環境外,不得不提的還有當年志願機構提供的社區支援工作。其時社會工作者透過不同的服務,從而改善了徙置區內的社區問題。

PB300038.jpg
社會工作之路

 

其中一位從事社會工作的代表人物左Sir,現已步入從心之年,雖已退下火線多年,今天拿起數本舊相簿,娓娓細說當年。打從中學畢業後,他先於銀行工作,閒時參與社福義工。後來,在志向的驅使下,逐步走入社工行列。「人工少咗一半,但我自己諗,再遲啲我走唔甩㗎喇。」


1971年,左Sir加入柴灣徙置區的小童群益會工作,擔任福利助理員(WelfareAssistant),當時第十七及第二十七座天台都有兒童會,提供興趣組、工藝班及舉辦活動等,還有識字班讓避風塘的漁民子弟學習。「起初喺柴灣廿七會做嘅,但一去到嗰陣,就覺得唔妥。」原來當時徙置區品流複雜,有些少年受到影響,在兒童會內搗亂,並戲弄工作人員,部分家長也誤受唆擺,除了不讓子女參加外,更登門污衊為「小童群壞會」。廿七會因而暫停整頓數月,其間左Sir轉調往十七會服務。

PB090064.jpg

左Sir翻開舊相簿,往昔回憶湧上心頭。

PB090053.jpg

左Sir憶述相中每位會員長大後的情況。

離散工作先鋒

 

那時尚未推行強制教育,不少兒童輟學遊蕩,無所事事,衍生出街童問題。「嗰時喺兒童會做唔夠一年,總部決策層因應社會需要,話不如嘗試落街做,問我有冇興趣?我膽粗粗應承,未有任何專業訓練,就做當時叫離散工作員(Detached Worker),即依家嘅外展工作員(Outreach Worker)。」左Sir觀察到柴灣徙置區第十三座對出的「鐵皮屋」,是街童經常聚集的地方,所以將「鐵皮屋」定為「基地」,開展工作。

PB090108.jpg

左Sir擔任離散工作員時籌備露營,其他社福機構樂意借予所需用品。

PB090085.jpg

小童群益會於徙置大廈天台舉辦活動,女童用縐紙設計服飾。

起初接觸街童,他們都會有戒心,需嘗試不同切入點,爭取他們信任。左Sir憶述當時大多數兒童的成長都被家人忽略,既要處理他們與家人的紛爭,同時也需協助讀書或就業問題,「記得當時有個仔(服務對象),知道佢有興趣讀返書,我就周圍幫佢搵學校。」左Sir協助街童的事蹟,亦令他們身邊的朋友開始對左Sir另眼相看。遇上一些無從入手的個案,左Sir會把握時機,與他們建立信任關係。「最後佢哋會話有咩事可以搵左Sir搞搞喎。」證明他的心機沒有白費,可謂是這班街童的引路者。

PB090128.jpg

左Sir帶領露營活動。

快樂工作時光

 

除了處理日常的個案外,左Sir亦會舉辦露營活動,或用群益會的名義租借場地讓「一大班『仔』」踢波。1974年,小童群益會於第十七座對出的球場舉辦「第一屆游離盾足球賽」,除了柴灣,還有其他地區的中心參與,是大型的外展活動。左Sir連說帶笑:「我班仔拎到冠軍,圍埋商商量量,過咗一個禮拜送咗支旗畀我,寫住『領導有方』。我依家仲有保存喺度,後面仲簽晒名。」同年10月,左Sir離開小童群益會,進修報讀社工。這三年的工作時間,他形容是最開心的日子。

PB090115.jpg

「第一屆游離盾足球賽」大合照,右後方還掛著橫額。

PB090132.jpg

奪冠隊伍與左Sir大合照。

PB090120_edited.jpg

於第十三座「鐵皮屋」對出空地,奪冠隊伍送贈「領導有方」錦旗予左Sir。

1976 柴灣.jpg

左下位置為柴灣徙置區第十六座,其後方為第十七座;接近左方中間位置,是屬第二型徙置大廈的第二十七座;偏近正中間的空地為舉行「游離盾」的足球場。(圖片:高添強)

尋找生命意義

 

左Sir回到舊地重遊,柴灣道及新廈街兩旁的光景不再。自柴灣徙置區重建後,已分拆建成多個公屋、居屋及學校。他在退休前曾於不同的社福單位工作,回想當初決定踏入社工行列,來到柴灣徙置區工作,家人不大贊成,「初初老豆畀我激到呢……人工又差得遠,但好開心㗎,我依家都無後悔過。」左Sir引領不少街童重回正軌,成功的個案令他更確立助人志向。柴灣徙置區孕育了左Sir這位優秀的社工,而他一直以來服務社區的精神和志向,亦傳承到同為社工的子女身上。他的故事,見證志願機構當年在徙置區推行的工作,至今公共屋邨內還有他們的蹤影,默默地照顧及守護邨內的居民,從未間斷。

PB090145.jpg

左Sir離開小童群益會去進修時,身後柴灣道的漁灣邨還未落成。

PB300111.jpg

柴灣道兩旁幾經變遷,昔日痕跡早已消逝。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