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民邨
愛民邨
用心洗滌 · 迎難而上──張錦榮
走近愛民邨街市一帶,偶爾會聽到蒸氣噴射的聲音,正是來自開業四十多年的「美麗華機器洗衣」店門口最標誌性的蒸氣燙衣機。
「夾住呢度就會有個拉力,啲蒸氣喺入面噴出嚟,將件衫嘅纖維拉開……」老闆張錦榮一向視這部機器為珍寶,他細心地為我們講解、示範每一個蒸燙的步驟。不同的衣服,有不同的處理方法:「呢部機依家買唔到喇!」店內不少機器都使用了二十年以上,雖然現在的款式推陳出新,但張老闆仍然沿用舊機,並自己加以改良。
店面的招牌由1975年開店一直使用至今,陪伴愛民邨走過四十餘載。
上世紀的複式店舖 續租要過兩關
自1994年從熟人手上接手這間洗衣店開始,至今已營運超過二十五年。張老闆並非半途出家,在經營洗衣店之前,他不但曾從事紡織業,而且擁有管理大型洗衣廠的經驗,在過往職場上累積下來的知識正好大派用場,「我想試吓用新嘅概念去營運舊模式嘅洗衣店。」部分早期興建的屋邨為了吸引店舖進駐,會打通地舖上層的單位作為員工宿舍,以解決當時交通不便的問題,也可縮減通勤時間。「美麗華機器洗衣」便是這類複式的單位。
走入店內,經過掛滿衣服的窄小通道,走到盡頭便會看到一條鐵製的旋轉樓梯,沿著樓梯拾級而上,就能到達這個與一般公屋單位無異的員工宿舍。這種設計雖擴大了使用面積,但每次續租的手續卻較一般單位繁複,首先張老闆需要與領展續租地面的店舖,續租成功後才能與房署洽談樓上單位的租約。
公屋單位供不應求,房署屢次遊說他交回上層單位,又表示將另外租借就近貨倉給他使用,但他都因位置不便再加上不適合存放衣物而斷然拒絕:「佢畀我做倉個單位係幢樓最低層,有啲坑渠,如果啲渠有味滲上嚟,啲衫就會吸晒味。」雖然租金比現在的更便宜,但效率和潛在間題才是他最關注的考量。
通向樓上單位的旋轉樓梯由開業使用至今,雖從未曾翻新,但依然穩固。
走進店內,抬頭一看盡是洗好待領的衣物。
「美麗華機器洗衣」的蒸氣燙衣機已使用了超過二十五年。張老闆解釋不同衣服的材質,蒸燙和吹風所需的時間各有不同。
去污的秘密武器之一── 去漬槍,一些簡單的污漬單靠這個工具就可以去除。
愛民邨仍有中央石油氣供應,店內使用以石油氣發動的乾衣機,揭開上方的蓋,就能監察是否成功點火,可防止石油氣洩漏。
張老闆對待每件衣服的認真態度,是不少老顧客一直光顧至今的原因。
邨民的大衣櫃
香港地寸金尺土,屋邨洗衣店需要存放大量待人領取的衣物或是被子,故被稱作「大衣櫃」。張老闆會讓街坊存放洗好的冬季衣物和棉被:「依家未夠凍,天氣再凍啲街坊就會攞走晒,有衫,有被。」在愛民邨開店多年,店舖與街坊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有些已搬走的街坊也會特意回來探望或光顧,噓寒問暖。「好多時喺外面啲舖洗唔掂嘅嘢,(舊街坊)都會攞返嚟,叫佢屋企人攞落嚟洗,有啲舊街坊熟到,例如有屋企人過咗身,都會特登返嚟同我講聲。」張老闆微笑道:「所以老店有樣好,就係人情味比較濃。」
除了洗衣店外,另外還有些家品雜貨老店陪伴愛民邨同行。
商店及街市由領展管理,現時邨內的老店已經寥寥可數,僅存的舊式熟食檔「冬菇亭」亦已翻新為餐廳。
緊守店舖 穩中求變
租金上升,生意也大受影響,疫情下收入更僅僅足夠支付夥計的薪水:「夥計有時都好體諒,轉日薪,份糧少咗㗎!大家共渡時艱,試下頂唔頂得住。」雖然想堅持,但張老闆深知單靠人手營運的模式已不合時宜,現正積極與製衣業訓練中心商討,訂立相關的資歷架構,期望為洗衣業略盡綿力。行業沒有新血,而且部分人手操作的工序花時,不符合社會的發展趨勢:「依家最貴就係人工同手工。」他亦嘗試與各方研究去污的工序能否以機械程式取代。然而,衣物物料構成複雜,目前的技術仍難以取代人手。「AI就係你要set好畀佢學,但人嘅腦唔同,會互相學習,機器就唔會。」張老闆無奈地表示。
回想舊日子總是美好的,人情味比起冰冷機械所帶來的便利來得珍貴。無奈的是面對時代的轉變,為了讓行業得以發展,張老闆仍然需要努力不倦地於穩中求變,寄望日後可尋獲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