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公屋_Website_4.jpg

勵德邨

勵德邨
童年遊樂園──彭大偉

經過大坑,往蓮花宮山方向眺望,可見勵德邨大廈聳立在山腰的位置。打從七十年代落成開始就居住在勵德邨的彭大偉(David),在這裏經歷四十六個寒暑,入住時年僅四歲的他從父親口中得知當時入住勵德邨的經歷:「屋企人知道呢度有新嘅公屋,我老豆嗰陣英文唔好,就叫佢老細幫佢寫咗封英文信,入紙申請,咁就申請咗喇。」他笑稱那封英文信可能是成功申請的關鍵因素。

勵德邨-1.jpg
樓層間的小天地

 

雖然勵德邨佔地面積不大,大廈內卻建有不少休憩空間和設施配套,例如David居住的邨榮樓,剛步出電梯就能看到一個空曠的公共空間:「呢個位置,以前每隔一、兩層就有羽毛球場或者乒乓波枱。」這些設施現時已被拆卸,只能透過地上留下的白色邊界去估計球場本來的大概位置。David兒時與玩伴們走遍各個樓層,即使不認識,但不消一會兒大家就能打成一片:「因為以前搬入嚟嘅小朋友都係差唔多年紀,你真係會識晒所有隔籬鄰舍。」David雀躍地分享。雖然地方不大,孩童總有自己的方法去找尋樂子。由於邨榮樓四座相連,每層的走廊互通,因此也成為昔日孩童捉迷藏的勝地:「玩捉依因就玩晒幾層,成班𡃁仔走嚟走去,三層樓都經已有排玩。」

20211023-港文化港連結2021公屋生活文化香港島大坑勵德邨wwk-8488.jpg

圓筒形天井是勵德邨獨有的樓宇設計。

後山山坡上的休憩公園,同樣是邨內兒童聚集之地,近年加建的天橋與邨榮樓第七座四樓連接,方便行動不便的長者。David感慨說近年已甚少使用公共空間和設施,如今舊地重遊,霎時憶起童年往事,不禁道:「嘩,好懷念添!」
20211023-港文化港連結2021公屋生活文化香港島大坑勵德邨wwk-8240.jpg

勵德邨一共八座。第一至四座為全港獨有的圓筒設計,向海單位可飽覽維港景色;第五至八座則是長形設計。

第一個公屋天台網球場

 

屋邨的球類運動設施不外乎羽毛球場和籃球場,而勵德邨當年卻建有天台網球場,遂成一時熱話。初中時期的David 也曾在天台網球場學打網球。然而,這個網球場並沒有維持很久,幾年後便拆卸了:「嗰陣我唔係好識打網球,但我都覺得嗰個場地根本唔適合打網球,因為要去水,天台個地面係斜少少嘅,所以就算鋪左塊膠都係唔平坦嘅。」他覺得建設網球場的用意雖然好,但位置和質素卻未如理想。


除了是運動的場所,天台也是一個觀賞維港對岸景色的好位置,每逢中秋節或者農曆新年,天台總是聚滿街坊玩燈籠或觀賞煙花匯演。任職攝影師的David 也曾到天台拍攝周邊的風景:「有次打風就上咗去天台影相。」現時天台的廣闊空間已成為邨內長者的主要活動場所,更添置了健體設施讓他們可以隨時前來舒展筋骨。

20211023- 港文化港連結2021公屋生活文化香港島大坑勵德邨彭大偉wwk-8596.jpg

David 回想在邨內生活的往事及變化,感觸良多。

20211023- 港文化港連結2021公屋生活文化香港島大坑勵德邨彭大偉wwk-8283_edited.jpg
DSC04573_edited.jpg

David 小時候於邨內的公園與朋友玩射豆槍。

20211023-港文化港連結2021公屋生活文化香港島大坑勵德邨wwk-8373.jpg

現時大廈天台位置成了邨內長者重要的運動及休憩場所。

20211023-港文化港連結2021公屋生活文化香港島大坑勵德邨wwk-8408.jpg

地板上留下的白色邊界,印證著當年球場陪伴邨內小朋友成長的歲月痕跡。

空間連繫人情

 

早期屋邨樓層間的公共空間較大,那時並沒有嚴格的規管,有居民會在這些空間打麻將或是乘涼,「呢度設計比較通風。」David最喜歡這裏空氣流通,因此家裏的陽台沒有裝鋁窗,下雨時就只以帆布遮擋以防雨水濺進屋內。他指那個年代雖然居民都會使用公共空間,但大家都懂得分寸,相信這是基於鄰里間的互相認識,以及彼此信任和尊重。

 

昔日各樓層的公共空間,隨著有些設施被拆卸,有些人遷入,有些人搬走,現在只剩下地板上隱約可見的痕跡。


 

舊日子悄然逝去,一大群孩子一起玩樂的場景早已不復見。或許感觸良多,與David在邨內散步閒談間他屢次提到:「如果唔係今日講起,我都唔記得,講吓講吓諗返起好多以前嘅嘢。」「呢十幾年係複雜咗。」雖是一些不經意的說話,但足以反映他對舊日子的懷念。
20211023-港文化港連結2021公屋生活文化香港島大坑勵德邨wwk-8427.jpg

伯伯趁天氣好,把衣物掛到戶外晾曬。

20211023-港文化港連結2021公屋生活文化香港島大坑勵德邨wwk-8439.jpg

居民善用各種民間智慧以防止雨水濺進屋內。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