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公屋_Website_4.jpg

瀝源邨

瀝源邨
不會磨滅的屋邨情懷──Daniel Chan

沙田市中心的天橋網絡,連接著大大小小的購物商場,行人天橋的一端貫穿了瀝源邨,可直達禾輋。縱使不是「沙田友」,遊走各處也頗為容易及方便。「落雨嘅時候就更覺得佢方便,可以一直由希爾頓、蔚景園嗰邊,行到過禾輋都唔洗淋雨。」童年居住在瀝源邨的Daniel,沿著行人天橋回到昔日居所,環顧邨內樓宇外牆雖已幾經翻新,但也掩蓋不了四十多年的歲月痕跡。

WWK_6521.jpg
安居之所

 

瀝源邨對Daniel來說,有數不盡的童年回憶。與朋友東奔西跑的公園和噴水池、經常光顧的文具店和零食舖、上學必經的走廊和後梯等地方,如今對他來說看似熟識,但又略帶幾分陌生,唯一不變的只有兒時居住的公公婆婆的家。打開陳舊的鐵閘走進屋內,公公婆婆熱情地上前迎接孫兒。單位的裝潢,由入住至今從未大事翻新,尤其淺綠色的牆壁和棗紅色的膠地板,與舊相片中的情況幾乎一致。

20211230港文化港連結2021公屋生活文化瀝源邨wwk-6964.jpg

接駁禾輋邨至市中心的行人天橋,依傍著福海樓三樓的那一小段,現今仍有不少民生小店。

IMG_2202.jpg

老舊的鐵閘,陪伴這家人整整四十六年。

13941-14.jpg

瀝源邨落成時,周邊仍是工地,城門河亦未完成整個填海工程。(圖片:政府新聞處)

「之前阿公講過,我未出世之前,佢哋住喺福華啲寮屋,即係依家嘅樂華邨位置。佢哋初初係遞信到屋宇建設委員會申請廉租屋,但因為收入等因素,兜兜轉轉,最後排咗七年先派到啱啱落成嘅瀝源邨。」記憶所及,入伙當年周邊工地處處,但十年間,沙田便迎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市中心的商場及公共設施相繼落成。同一時間,這個家庭亦迎來一位新成員,他就是Daniel的哥哥。當時他們的父母為口奔馳,公公婆婆則樂享退休的「湊孫」生活。
IMG_2429.jpg

花形噴水池是瀝源邨的地標, 加上四周的綠化園景,至今仍是瀝源邨的「打卡位」。

屋邨育兒園

 

「阿哥大我三年,初時阿公經常帶我哋落樓下或去中央公園玩。樓下有馬騮架、氹氹轉;中央公園仲有沙地堡壘、繩網、水磨石瀡滑梯嗰啲。」Daniel憶述兒時樓下的公園亦不乏遊樂設施,公公會趁空閒帶他們兩兄弟外出散步,順道和街坊見面。其餘大部分時間,公公婆婆都在忙家務,每晚七時便準時煮好飯菜,等待家人回家一同共晉晚餐。而長輩們總會讓出面向電視機的餐桌位置,讓兩兄弟可以「電視撈飯」。

過了一段日子,家庭有了轉變。「當我就讀小學嘅時候,幾個表弟妹陸續出世。喺我哋七個表兄弟姊妹入面,有六個都係由阿公阿婆湊大。」及後,兩兄弟亦將餐桌的最佳位置,讓出給表弟妹專享。

 

公公婆婆起初照顧年幼的表弟妹時,每天一大早就要起床為「龍鳳胎」的表弟妹開奶、掃風或更換紙尿片等,忙得不可開交。而兩兄弟可為公公婆婆做的,就是學懂自立。本來常在家中奔跑跳躍的他們,頓變安靜的乖孩子。「我大約由小學四年級開始,就自己落樓返學、放學,課餘或者暑假就出街同同學。啲同學有四、五個都住呢幢樓,有個仲要住喺隔籬單位添。」

IMG_2434.jpg
IMG_2437.jpg

Daniel兩兄弟最愛沙田中央公園的滑梯。

Daniel形容頂層大堂和後梯是自己與同學們的「小天地」。因電梯不能到達頂層,故較少街坊出入,他們幾個小朋友便善用這裏廣闊的公共空間,進行踢足球、捉迷藏或踩單車等活動。如遇上街坊佔用了用作「打麻雀」或乘涼,他們便會轉移陣地到樓下的公園。當然,家人亦有規定不能離開家裏太遠,並必須於晚飯前準時回家,至於娛樂城則是小朋友的禁地。

 

Daniel回想當年可隨時走到同學家中遊玩,同學的家長因急事外出,亦會將孩子暫托於公公家中,請他們幫忙照顧。同學彼此間的深厚友誼,亦連結了大廈內的數戶家庭,再加上街坊間的互助精神,讓這座大廈彷彿變成了鄰里之間的日間育兒園。

球場後方是Daniel的母校,為邨內其中一間「火柴盒」小學。

未褪掉的家庭溫暖

 

升讀中學後,Daniel和昔日玩伴相繼搬離瀝源邨。回望整段小學時光,再看今日的瀝源,他對瀝源邨鄰里和環境上的轉變,不無感嘆。「以前放假,屋企人帶我哋兩兄弟去禾輋冬菇亭,食個車仔麵做早餐;星期日就指定喺好運中心間敦煌酒樓,一家大細陪阿公阿婆飲茶,十七個人迫埋喺一張大枱度。但依啲地方好多年前已經冇晒,好難搵返啲痕跡。」

20211031_193947.jpg

公公雖已年紀老邁,但抱起剛滿一歲的曾孫來,仍然駕輕就熟。

IMG_2396.jpg

「相入面係阿婆同表弟。小五嗰年我出水痘,雖然有即時被隔離,但最後都傳咗畀佢。」Daniel 憶起此事,仍感過意不去。

IMG_2422.jpg

翻開舊相簿,盡是公公與眾位孫兒孫女的合照。

縱使社區持續轉變,Daniel每次回到瀝源邨,還是有一種歸家的感覺。每逢農曆新年,家族選定在瀝源邨的住所拜年,近二十人共處於狹小的空間,放置兩張枱,食個開年飯。近年「做節」亦需加多一雙筷子,因為Daniel的哥哥已組織家庭,生養小孩,家族的溫暖情懷得以繼續傳遞。瀝源邨對他們來說,可謂家庭的中心,聯繫著各人的感情,不管外界環境變遷多大,這裏仍是他們的安居之所。
20211230港文化港連結2021公屋生活文化瀝源邨wwk-6814.jpg

昔日門框上畫滿Daniel兩兄弟與表弟妹的高度。但隨歲月過去,只餘下位置較高的數個標記。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