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theme_3.jpg

戰後香港輕工業生活史

以彈性勞工為優勢的香港製造業

戰後香港輕工業生活史
以彈性勞工為優勢的香港製造業

文字:王惠玲博士

圖片:政府新聞處、政府檔案處歷史檔案館、高添強、文化葫蘆

 

引言

戰後香港輕工業,由五十年代興起至九十年代邁向式微,四十年內經過工業化初階、膨脹、高峰,然後停滯以至式微各階段,近二十年有再工業化的討論,中外學者和工業團體,從「香港優勢」的樂觀角度,肯定香港輕工業已由「香港製造」(Made in Hong Kong)轉型為「由香港製造」(Made by Hong Kong)。

HKRS156-3-24_Encl8-4_310-1.jpg

五十年代,位於大角咀道、塘尾道及荔枝角道交界的一片寮屋區,區內有大量山寨工廠,產品包羅萬有,例如製香、木履、鐵桶、木盆、刀、筷子、鋸木、打鐵、錫片、塑膠玩具、手柄、煤炭、洗樽、碎木,收集爛銅爛鐵,亦有使用機器的鑄鐵及造船的工廠。(圖片:政府檔案處歷史檔案館)

「香港製造」的優勢是,港製產品價廉物美,對外國的消費品市場口味變化反應迅速,交貨期準,企業靈活變通和適應性強。外國學者總結主要工業國的工業化歷程,發現工業化程度愈高企業規模愈大和技術水平愈高,但香港的輕工業依賴中小型企業,憑著中小型企業靈活變通、交貨期準的優點,保持競爭優勢。

香港的工廠如何發揮這些「優勢」?2012年,筆者與十多個土瓜灣舊街坊進行口述歷史訪談,請他們憶述土瓜灣小工業的生活記憶,筆者挑選了其中幾個故事,讓我們回顧五十至八十年代的香港輕工業,從工廠操作的角度探討「香港優勢」的由來。

HKRS156-3-24(8)-322-8.jpg

位於大角咀的山寨廠寮屋區內,使用木造機器的織布廠,工廠還設有漂染用的水缸和曬場。工廠缺乏安全設施,環境簡陋。(圖片:政府檔案處歷史檔案館)

Kln Bay Temp Housing c.1979.jpg

昔日工廠外判工序,不少家庭都會承接,藉以幫補家計。(圖片:高添強)

山寨廠的「靈活性」

 

學者薛鳳旋將中小型企業以僱用人數再細分為微型、小型和中小型企業,微型企業是僱用十人以下的小工場,市民俗稱為「山寨廠」。羅景熙憶述了曾經在土瓜灣上鄉道、下鄉道至落山道一帶的山寨廠,如何使出其靈活變通的渾身解數。

羅景熙十一歲時,與幾兄弟姊妹一起從佛山經澳門來香港與父母團聚,父母當時在土瓜灣上鄉道一幢四層高的工廠大廈內的「超光燈泡廠」工作。這一帶有一個佛山羅氏同鄉組成的工業網絡,超光的老闆是佛山羅氏的戰前移民,讓戰後來港的同鄉在超光打工,同鄉在超光學到某個工序的技術後,便在住家自設山寨工場,為中小廠供應燈泡所需的配件如玻璃泡、燈腳,或承包某一項專門技術如電鍍、焊錫等。

土瓜灣的燈泡業有一條生產鏈,位於土瓜灣道的捷和電筒廠是超光的主要客戶,由超光供應電筒用的小燈泡,超光生產的燈泡又需要周圍的山寨廠供應配件和分擔部分工序。大廠、中小廠和山寨廠之間存在承包關係,層層承包下,趕貨時山寨廠加班或加人,閒時工廠自行找其他訂單,例如生產聖誕燈飾,對大廠來說極富「靈活性」,對山寨廠來說是要「靠自己」。

這種多層承包制度,不單在燈泡業,在其他製造行業都是常見的手法。

2161-07.jpg

女工投入工廠工作,除了賺取工資外,也提升她們獨立自主的地位。(圖片:政府新聞處)

童工和家庭勞工

 

羅景熙的爸爸也將家裏設成山寨廠,承接試火、染色、裝配等簡單工序,專門做聖誕掛飾用的彩色小燈泡。土瓜灣道一座九層高的唐樓內有一個三百呎的小單位,住了羅景熙一家八口,小工場是客廳裏一張食飯枱,媽媽負責焊接銅線和鎢絲並統籌工場運作,外婆、鄰居師奶女工、幾個女童工及下課後的羅景熙和兄弟姊妹們,十個八個人圍著食飯枱趕工,男孩子負責送貨,一天內在沒有電梯的舊唐樓上落好幾回。暑假是聖誕訂單的趕貨期,家裏會有多幾個女孩子加入,夾手夾腳追趕貨物出口的船期。燈泡染色是將小玻璃泡浸入被天拿水稀釋的染料中,所以家裏長期儲存了一罐罐天拿水,羅景熙說,天拿水還好,做電鍍的山寨工場儲存的是山埃呢!

那是六十年代,雖然有僱傭條例和工業安全法規,但僱用童工和在山寨廠儲存化學品,是司空見慣的現象,家庭勞工是否受法例保障的僱員更是說不清的問題。

HKRS365-1-17-8.jpg

女工正在為熱水瓶進行品質檢查和包裝。1937年成立的益豐搪瓷公司是香港搪瓷業的著名品牌,1940年起,益豐於土瓜灣道的廠房內生產以「金錢牌」為商標的熱水瓶。另一著名香港品牌熱水瓶是「駱駝牌」,由同於1940年創立的唯一冷熱水壺廠出品。(圖片:政府檔案處歷史檔案館)

HKRS365-1-23-1.jpg

生產鐘錶的車間。瑞士政府規定,刻有「Swiss Made」標記的手錶,機芯和配件的主要部分必須在瑞士製造。自八十年代起,有瑞士品牌交香港錶廠代工生產錶芯,並使用香港製造的配件組裝為成錶,二千年代經香港政府與瑞士政府洽商同意,可標示為「Swiss」。(圖片:政府檔案處歷史檔案館)

image_50373633.JPG

這款由捷和製造廠出品的鬧鐘,設計新穎,於1961年的中華廠商聯合會比賽中獲獎。

「炒更」和「包工」

 

郭桂琼(琼姐)是一位熟練的製衣女工,專門做鈒骨的工序。1974年,琼姐接到昔日共事過的「盤利製衣廠」廠長許先生的邀請,到他剛創辦的「紅棉製衣廠」做鈒骨女工,當時二十九歲的琼姐已是五個孩子的母親,但在製衣業來說是最吃香的勞動力——年青、幹練、勤力。每天,琼姐都忙於工廠和家庭兩邊走,照顧孩子吃過晚飯後,她立即跑到譚公道和木廠街交界一座舊唐樓的二樓,那裏有間山寨廠,有十個八個車位和兩部鈒骨機。山寨廠兩位老闆是昔日盤利車衣部的指導工,即是有管理能力的熟練車衣女工,她們從大廠接燈芯絨褲已裁好的布片,負責完成鈒骨和車縫的工序。

晚上到山寨廠開工俗稱「炒更」,即工人不是工廠的正常員工,是老闆從外面找來加班的額外勞動力,用「飛仔」(紀錄單)記件數和工資,月尾出糧。琼姐在盤利鈒骨時認識兩位指導工,所以她們力邀琼姐來「炒更」。琼姐每天晚上八點開工至凌晨一點,每月約二十天,為了孩子多掙點錢嘛。為了孩子,琼姐「由朝做到晚」。

幾年後,琼姐是行內灸手可熱的熟練工人,轉到位於九龍城道一座工業大廈內的美詩製衣廠,廠方請琼姐做鈒骨部的「包工」,即承包整個鈒骨部的工作,當工廠接到訂單,琼姐負責完成鈒骨的工作,每宗訂單她可與廠東議價,若貨量大,她會找讀中學的女兒和昔日在盤利一同拚搏的鈒骨部好姊妹來幫手。

那時是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製衣業非常興旺,訂單不斷,行業內有些熟練工人轉為做「包工」,從工人的角度,這是一個「好機會」,表示自己有議價的條件,負責招募人手和安排生產進度,儼然是工作隊隊長,並賺取招募人手的差價,可增加收入。從廠東的角度,將一些專門性的部門以承包形式交給熟練工人,可省卻許多要費神的地方;況且,有訂單時才招募人手,沒有訂單時不必擔心要養著一個工作隊,這是最為「靈活變通」的方法。

外發工與工業青年創業

 

承包和彈性形式的確讓有志創業者發展事業,如上述的許先生和盤利指導工,以及下面要講述的陳振彬。

陳振彬於1976年中學畢業,經親友介紹,加入「佳藝顧綉廠」做文員,佳藝有四十多個車衣女工,加上裁床部、查衫和包裝超過五十人,是一間中小型製衣廠。佳藝生產童裝,以分科生產,相當有系統。陳振彬有心為將來創業鋪路,十九歲的他在佳藝積極學習製衣的各門技術,並留心工廠的運作,以備將來展拳腳時派上用場。因此,裁床、挑腳、打鈕門、釘鈕、車縫等工序,他都學會了。他亦留意到,打鈕門、釘鈕、車領等需要特別機器,佳藝的做法是外判到馬頭角十三街,打攬及繡花則外判到九龍城侯王道至南角道一帶,這些工廠都是住家工場,單量太大的話,車領的山寨廠再外發部分工序給附近的街坊。層層承包下,怪不得香港工廠有「交貨期準」的美譽。

1979年,二十二歲的陳振彬自行創業,他在土瓜灣道美景樓租了一個四百多呎的單位,內置幾部衣車和一張裁床,主要做童裝。陳振彬善用外判和外發的方式,他貼街招招募手藝好的車衣外發工,大多是美景樓的住戶,當訂單的貨量大或趕貨時,他便借助外發工起貨。晚上他先把布片裁好,清晨便陸續送到外發工家中,對於要兼顧家庭的主婦來說,非常方便,陳振彬管好外發數量、起貨時間和工資額的紀錄,運作流暢。陳振彬曾豪情地說:「成幢樓都係我間廠!」

這是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香港輕工業正處於高峰期,年輕人有志於在製造業創業,只要熟識行內運作、有技術、人脈、肯捱,即使創業資金只夠租一個小單位做工場,若懂得利用各種彈性勞工的好處,便可以由山寨廠做起,發展個人事業。1985年,二十八歲的陳振彬的廠房由四百呎擴展到一萬呎,正式創辦「寶的製衣廠」。

5AA08799.jpg

多年來,電筒和燈泡一直是本地重要產品之一,質素甚具保證。

5AA08879.jpg

寶源光學儀器金屬製品廠,由黃克競創辦。在五十年代後期僱用的日本技師研發下,製造出Halina(愛蓮娜),質素媲美歐日同類相機。

AR1963-20-1.jpg

本地工人勤奮能耐,每個工序和崗位都能發揮所長。(圖片:政府新聞處)

彈性勞工與「香港優勢」

 

「香港製造」的優勢是,香港工廠成本低、靈活變通、交貨期準、適應出口市場的需要,這是建立在彈性勞工的「優勢」上,香港工人勤勞、拚搏、為求「掙多個錢」願意加班、炒更、做外發工、包工,工業興旺時,大家全無計較,犧牲健康、休息時間、甚至勞工保障;工業式微時,飽嘗被遣散、失業之痛,一直引以自豪的熟練工藝再無發揮餘地,非但要另覓轉業出路,還要重建因工業轉型而失去的自豪感。

謹此向付出了青春、血汗和健康的香港製造業工人致敬。

註:王惠玲兩篇文章內所寫的人物,均引述自「香港記憶——『香港留聲』口述歷史資料庫」,作者當時是該些訪談的訪談員。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