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theme_3.jpg

工業家人物故事

工業發展與人文精神

工業家人物故事
工業發展與人文精神

文字:王惠玲博士

圖片:政府新聞處、政府檔案處歷史檔案館、文化葫蘆

 

引言

雖然香港輕工業以中小廠為主,但佔少數的大型工廠,帶動了香港工業的發展。本文以幾個工業家的經歷和他們對工業的投入,側面敘述香港輕工業的進程,並折射出香港發展過程中的人文精神。

3403-5.jpg

1964年位於紅磡新填地的工展會已甚具規模,招來不少廠商參展,成為城中盛事。(圖片:政府新聞處)

戰後第一代工業家
田家炳:「工業可促進就業,發揮民智和民力。」

 

戰後香港輕工業由上海移民工業家帶起,田家炳也是外來移民,不過他來自印尼,也不屬於棉紡工業,卻是當時尚未興起的塑膠業。

知名的教育慈善家田家炳,是一位塑膠工業家,1959年舉家遷移來港。來港前,他在印尼經營的樹膠廠,製造橡膠用品如膠波、膠鞋。1954年他到日本考察,學懂生產塑膠薄膜的方法後,決意來香港設廠生產塑膠薄膜、硬片等塑料。

當時香港塑膠業的加工廠並不發達,中游產品沒有足夠需求,上游供應商卜內門洋行勸他仿效「紅A公司」,生產塑膠日用品。所謂「上游」工業,是將化工原料製成塑膠粒,「中游」工業是將塑膠粒製成薄膜、膠片等塑料,「下游」工業便是將塑料加工成消費用品,如吹氣公仔、書包、文具、雨衣、旅行袋、手袋等。生產塑膠粒是資本密集和需要大型機械的工業,香港本來沒有這種工業,自田氏來港設廠後,開始才有香港製造的中游產品,本地塑膠加工廠亦隨之發展起來。

田家炳決意扶植香港的塑膠業,為自己的工廠創造生存空間。1959年,他在尚未開發的屯門建廠,名為「田氏塑膠廠」;三年後在長沙灣興建田氏工業大廈,以低租金租給田氏的下游客戶,在工廠大廈內設剪裁塑料和印花的部門,底層是倉庫,方便下游客戶節省運輸和倉存的成本,亦方便田氏為下游工廠度身訂造所需的塑料。

1965年香港發生銀行擠提,下游的小工廠受到影響以至周轉不靈,田氏容許客戶賒數;1973年石油危機下,塑膠原料成本急升,田氏沒有將成本轉嫁給下游工廠,使小廠有喘息的機會;田家炳推廣田氏的產品時,亦一併推銷下游客戶的產品,好讓雙贏得益。

上中下游工業垂直緊扣、利益與共,田家炳不遺餘力地扶植塑膠業加工廠,他自覺是受家庭薰陶,重視誠信和熱心助人,認為利人自然會利己。

hulu factory tycoon album-01.jpg

田家炳

N3192-1.jpg

香港製造的塑膠花甚受外地買家歡迎,田家炳更是業界的佼佼者。(圖片:政府新聞處)

hulu factory tycoon album-03.jpg

莊靜庵

hulu factory tycoon album-06.jpg

莊學海

兩代工業家傳承
中南鐘錶:莊靜庵、莊學海

七十年代,戰後出生的第二代陸續加入,兩代之間如何傳承和銜接,使香港工業進入騰飛階段?中南鐘錶是一個案例。

潮籍商人莊靜庵是「中南鐘錶有限公司」的始創人,於1935年從廣州移居香港,當時香港鐘錶業只有進出口貿易、維修和換錶帶的服務。莊靜庵和妻子在家設工場生產皮造和布造錶帶,親自到鐘錶店推銷。五十年代起,莊靜庵已走在香港鐘錶業的前端,當大多數鐘錶配件工場仍然是家庭式山寨廠時,他設廠生產鋼質錶帶、錶殼等錶配件;六十年代入口外國製的粗馬機芯,加上香港製造的配件,組裝為成錶出口,是香港最早的成錶生產商之一;1978年,與瑞士鐘錶商合作,在香港生產機芯,是香港首間生產機械機芯的本地錶廠,之後亦生產石英行針機芯。生產機芯的技術要求高,中南引入技術人才和機器來提升工廠生產能力,可見莊靜庵對香港鐘錶業的視野。

莊學海是莊靜庵的二兒子,七十年代從美國學成歸來後加入中南,和兄長莊學山是中南的第二代。莊學海先以流利英語和現代通訊方法,實現父親擴大海外市場的計劃。第一代工業家大多不諳英語,靠洋行聯絡外國客戶,若能親自到海外接觸客商,對擴展生意很有幫助。中南是最早在內地設廠的鐘錶廠商,將香港生產的機芯和配件運上內地組裝,把成錶運返香港包裝出口。莊學海和兄長受惠於祖業所建立的實力和網絡優勢,配合內地設廠的好處,既為外國名牌錶代工生產,也為大型連鎖店如沃爾瑪生產低價錶,九十年代起收購品牌特許權生產品牌錶。以多種模式出口「由香港製造」的手錶。

九十年代中是香港鐘錶業的高峰期,以中南為例曾月產一百萬隻手錶,需要分判給中小廠完成訂單。莊學海認為,父親創業時隨心而為,第二代則尊重舊例,改革時循序漸進;做人哲學方面,父親重視守信,關心員工、客戶和供應商的利益;第二代強調互相尊重,重視減廢節能和社會責任。兩代之間,既有傳承,又有革新。

HKRS365-1-23-3.jpg

技術員利用放大鏡檢查時鐘的機芯。鐘錶廠內的性別分工明顯,女工負責非技術工序,如配裝、檢查和包裝,男工則負責需要技術的精細工序,如生產和檢測機芯的工序。(圖片:政府檔案處歷史檔案館)

科技專才創業
電子工業家:黃漢儀、蘇章盛

黃漢儀擁有工程學的大學資歷,畢業後,加入美資「安培泛達香港分公司」工程部,到過美國進修電機工程及資訊科技碩士,同時在安培泛達美國總公司接觸先進技術,是香港第一代本地電子工程師。

安培泛達香港分公司負責設計和生產電腦記憶體,幾年後黃漢儀晉升為工程部主管,亦被派到蘇格蘭學習電腦硬盤的生產和測試技術,在香港廠增設電腦硬盤的生產線,是東南亞最早的硬盤生產線。經過一段時間的技術轉移後,香港分公司可為海外客戶如飛利浦、西門子、通用電氣等度身訂造電腦記憶系統,是時七十年代中。

香港電子業大多以入口的電子配件組裝電子消費品,然而設計和生產電子配件如電腦記憶體,需要高階的電子知識和技術。黃漢儀認為安培泛達工程部,培訓了不少高階人才,有人離職後自行創業,包括創辦「依利安達」的蘇章盛、曾銘培和譚錦濠。

蘇章盛於1962年從廣州來港,1963年加入安培泛達擔任技術員,和曾、譚同在工程部工作。蘇曾譚三人對電子業充滿熱誠,但自覺沒有香港或美國的大學學歷,難在外資公司有發展空間。三人利用工餘時間鑽研線路板的生產技術,終於1972年開設「依利電腦配件有限公司」,是東南亞第一條印刷線路板的工廠。七十年代末,依利已獨佔本地線路板市場,並積極開發歐美市場,為IBM、惠普、西門子供應線路板;未幾三人又開設「安達記憶產品有限公司」,生產記憶體及通訊器材如室內無線電話、傳真機。1984年依利和安達合併為「依利安達」,自創辦以來,蘇章盛不斷研發新產品,依利安達被視為香港電子業精英之一,至2004年被收購。

黃漢儀離開安培泛達後,繼續以專業知識貢獻業界,例如在生產力促進中心研發中文傳呼機。蘇章盛關注培育後輩人才,例如依利安達曾與本地大學合作,讓電子學系本科生到企業實習。黃、蘇都認為香港電子業不乏精英人才,所欠的是培養科研專才的政策和環境。

hulu factory tycoon album-05.jpg

黃漢儀

hulu factory tycoon album-02.jpg

蘇章盛

5AA08829.JPG

電子製品曾是香港重要出口貨品之一。

hulu factory tycoon album-04.jpg

黎潔芳與丈夫

女性工業家
黎潔芳:男主外、女主內

香港的女性工業家可謂鳳毛麟角,一項於1987年進行的調查發現,中小廠東主之中只有8%是女性。女性工業家有什麼特色?黎潔芳代表了事業與家庭並重一代的女性工業家。

黎潔芳在五十至九十年代期間,從事塑膠業四十年。那個年代,女性鮮有發展事業的機會,黎潔芳自覺是「扶助」丈夫發展事業,不過,亦自豪地說,對工業頗有心得,符合工業家的特質:有頭腦、人緣好和管好盤數。

黎潔芳祖籍新會荷塘,讀過舊書塾,懂算盤和計數,1950年隨丈夫到香港,幾年後把握機會,兩夫婦創辦「駿發樹膠塑膠製品廠」,主要生產奶嘴和玩具。丈夫負責接單、見客、參加商會和同鄉會、與同行交流資訊、向銀行借貸等「對外」事務;黎潔芳則主理廠內事務如生產、管理員工和財政,且要兼顧家庭。

黎潔芳覺得最艱難是五十年代,六名子女相繼出生,工廠亦正值擴展期。有一年因忙於照顧子女,便交託員工計算貨單成本,結果令工廠嚴重虧損。於是明白必須挑選合適的員工,計算成本時要考慮周詳;她專挑選面相老實、富經驗、有人情味的員工擔任「工頭」,對於塑膠製品的生產規劃,她謙虛地向工頭請教和學習,才能做好生產安排和成本計算;亦到勞工處上課,打理好車間的工業安全;對待員工她抱著維護勞資關係和諧的原則,1973年石油危機下,經濟衰退,工廠冇工開,員工主動向外接單,勞資一起包裝「珍寶珠」糖果,共渡時艱。

1978年,兩夫婦在家鄉荷塘建廠,此時代工生產訂單大增,再在寶安建大廠房。黎潔芳一早刻意栽培兒子繼承事業,待兒子學成歸來,便與兒子每週往返內地打理廠務,至九十年代成功交棒後退休。

黎潔芳認為個人的成就是,改善了家庭經濟和栽培了六名優秀的孩子。換言之,她以工業家身份,發揮傳統的女性角色。

註:王惠玲兩篇文章內所寫的人物,均引述自「香港記憶——『香港留聲』口述歷史資料庫」,作者當時是該些訪談的訪談員。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