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文化葫蘆的香港賽馬會「港文化.港創意」活動在港島中區起步。之後十年,風雨不改,將研究和展覽,延伸至全港各區。去年「油尖旺x觀塘區」的展出完成後,活動告一段落。
下一步,怎樣走,葫蘆同僚意見多多。一個想法,是跳出特定社區,選定一個庶民生活的題材,橫向豎向,深入探究,然後和參加者穿街過巷,親身體驗這個題材的面向和色彩。這個想法,落實成為全新的香港賽馬會社區資助計劃「港文化.港連結」。
新一步的頭炮,我們選了庶民生活中最有味的題材──食。
材料選定了,怎樣煮?
香港盛產食家,不少屬神級,要推介美食,未輪到文化葫蘆。葫蘆可以做的,是緊跟美味,邊食邊想,反芻原點,然後提出自家製的觀察。我們知道,民以食為天,天大的事,一定牽涉眾多因緣,葫蘆的食譜,列出了其中三種:
一、煮食是一門手藝。即使表面上最簡單的食物,往往要出力研製,細心調校,累積經驗。餸菜的味道,是手和心的結晶。最好的廚師,是匠人。
二、食是眾人的事。香港人喜歡同枱食飯,為食飯,也為同枱。慈母煮飯,嚴父擺酒,幾代人執意傳承一間只有四張餐枱的地踎茶餐廳,共通點,是人情。
三、食有複雜的身世。香港市民食甚麼?怎樣食?因何食?上海男和客家女的口味有何分野?由昨天到今天,這些事情有何變化?香港處境特殊,多年來人脈和食式潮來潮去,一串魚蛋,一件豬耳,都有引人入勝的胎記和軌跡。餐桌之上,有碗碟,更有歷史的重量。
文化葫蘆的活動,從來就嗒落有味。今年香港賽馬會社區資助計劃「港文化.港連結」題目叫「品味道」,三個字拆開來讀,語帶多關。好味,需要細意品嚐,成就好味,有賴匠人的品行情操,追尋真味,要隨心而行,走遍東西,用自己的腳步,踏上人情和歷史之道。
最後,多謝眾多幫忙煮食的朋友,特別是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的鼎力支持,讓本地文化的爐灶,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