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theme_3.jpg

策展人語

再廠天下
吳文正

AR1960-14-1.jpg

圖片:政府新聞處

戰後的香港百廢待興,大量移民從中國內地湧入本港,加上一群南來的工業家,帶來了資金、機器和技術,造就了工業的基本條件,遂令工業於短短的二十年間得到迅速的發展,更憑著香港人堅毅的打拚精神,一同「闖」出新天地,將紡織成衣、塑膠、玩具、鐘錶等行業成功打入世界市場,「香港製造」的名堂更是中外馳名,既帶動本港生產總值,出口數字位居前茅,且奠定了香港的工業生產在世界的地位和角色。

 

早年「香港製造」的產品大多是按照外地訂單代工生產,談不上自主設計研發,幸好本地勞工密集,生產成本較低和稅項精簡,令香港產品符合價廉物美的要求,所謂「平、靚、正」,成為買家的信心保證,其最關鍵是廠商深懂靈活變通的策略和擁有迅速的應變能力,多年來成就了不少白手興家的香港傳奇。

 

回顧過去,工廈與山寨廠林立,工業的發展,帶來經濟起飛,背後是倚賴本地一群刻苦耐勞,充滿拚搏精神的工人。至於一直被忽略的女工更撐起半邊天,只可惜現實中的女工並不如電影「工廠妹萬歲」般的美好,雖則她們透過辛勤工作換來一定程度的經濟自主和獨立,但工作期間要面對不少不公平的待遇,以至性別歧視和受剝削更時有所聞。除了工作外,女工仍需要兼顧家庭,肩負重擔,所受的壓力和艱苦不足為外人道,其貢獻更是不容抹殺。

 

面對今天經濟和市場的急速轉變,本地工業光輝不再。面對新經濟發展、金融和服務業的變化,同時,我們有否反思香港再工業化的可能性,近年鼓吹高科技創新產業,過去的經驗有否可作借鏡的地方?政府在整個長遠產業理念和策略規劃上,可以提供怎樣的支持?未來的創意產業如何融合傳統,開拓商機,得到可持續的發展?企業責任、勞工保障以及環保議題與工業發展,如何取得平衡?以上種種的問題確實有不少商討的空間。

 

今年香港賽馬會社區資助計劃:「港文化‧港連結」找來早年不同行業的工友,憶述他們回憶中的工業故事外,更有新興行業的創業者,跟大家分享他們的創業初心和經過。展覽中,展出多位年輕的藝術家和學生以香港輕工業為題而創作的藝術作品,既有傳統概念,更加入不少創意元素。

 

面對時代的變遷,期望香港新「輕」工業能夠得到政策的扶持,得到更大空間的發展,深信憑過去堅毅不屈的信念,加上創意的發揮,能夠為香港輕工業再闖新天下。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