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流玩具橋頭堡
潮流玩具橋頭堡
王澤豪(Tomm)
香港對當代潮玩發展嚟講,絕對係重要嘅催化角色。
正當孩之寶、萬代等一眾美日大牌子雄霸香港玩具市場多年之際, 九十年代中末時期,香港一批設計師玩具(Designer toy)、藝術 玩具(Art toy)、動作人偶(Action figure)等的公司及設計師 亦正在崛起。這股浪潮不僅衝擊一眾本地玩具迷,這新生代玩具文 化的威力甚至席捲中、日、台,以至歐美等地,後勁更持續至今。前 資深潮流雜誌記者、現為MADE BY PLASTIC 的全職玩具製作人 Tomm 便親證這段屬於新生代的玩具故事。
香港潮玩先鋒
在Tomm 的《「潮玩」萬字匣》中寫到,設計師玩具 屬潮玩早期稱號,以設計師本人的意念、風格主導, 更可稱為「原創玩具」;藝術玩具是按藝術家的風格、 意念和表達手法來創作,必須有一定認受性;動作人 偶定義則未有在文獻提及,廣義來說就是人物模型, 通常與電影、漫畫、軍事、電玩或電視節目中的人物 或角色有關。
至於Hot Toys、threezero、鐵人兄弟、Michael Lau、Eric So 等名 字,對時下不少本地玩具迷,以至潮 流達人來說絕不陌生,而他們正正是這股玩具風潮的主要領軍人物。除了他們, 例如玩具設計 師Jason Siu、Jason Ng、 Jackson Chan、林祥焜,玩具廠牌威龍、WORTHFIELD、 TOY2R 等, 也是乘著這股文 化而起的參與者。
回顧香港潮玩文化初期, Tomm 指出香港雖然不是發源地,但絕 對是把潮玩引領至全球的重要先鋒者及催化者之一。Tomm 稱, 設計師玩具及藝術玩具的發源地是日本, 其中潮牌BOUNTYHUNTER 擔當重要角色;動作人偶的起源則與Barbie及G.I.Joe 有關。
香港出品過無數知名潮玩,備受追捧。
Tomm過去曾任本地多間潮流雜誌記者,對本地潮流玩具發展暸如指掌。
Tomm本身也是一名玩具迷,收藏了不少款式玩具,
既是擺設,也是靈感來源。
Tomm除了擔任過記者,過去更曾自資出版潮玩相關書籍。
本地潮玩嶄露頭角
當年Michael Lau、Eric So、threezero 的鋒哥、Hot Toys 的H ow a r d 等,他們本身是玩具收藏家,在自己的藏品設計上也 有自己想法, 於是他們慢慢再把這些玩具改裝, 增添衣服、配件 等, 便成為香港潮玩的雛型。後來他們發展了自己的品牌, 包括 Gardener、Crazychildren、李小龍、蘇勳、軍事人偶等系列。
Tomm 形容,香港玩具市場過去一直由美國及日本品牌主導,雖然 玩具款式偶有驚喜,但絕大部分的玩具都是很流水作業式生產的。 直至Michael L au 等人的出現,以細緻度極高見稱的本地潮流玩 具開始嶄露頭角,才令香港玩具消費者開始覺得,「原來香港出品 嘅玩具都唔差,喺創意、品質同細緻度上先人一步,久而久之就發 展咗個文化出嚟」,他們不僅成為市場一部分,更獲外國賞識。
Tomm 以Michael Lau 為例,當時他的玩具紅遍亞洲,更獲日本 這玩具起源地的垂青,一些大型品牌甚至邀請他合作。不僅是他, 當年不少香港玩具設計師也有此待遇,令一眾香港玩具人及公司躍 升到國際級數,同時令外地開始關注香港潮玩發展。隨著互聯網技 術發展,國際間的交流日趨頻繁,「潮玩」這概念也在當時從香港 廣傳世界各地,「所以香港絕對係重要嘅催化角色。」
Tomm近來積極創作自己的玩具。
實業精神在心中
面對本地營運成本增加、加上大陸的改革開放等種種因素,本地不少工業廠房北移或遷到其他東南亞地方,紡織業也不在話下。許生目睹廠房生意不斷下滑,訂單減少,生產線由二十四小時運作,全年只在年初一休息;及後改為每週休一日,甚至兩日。他毅然選擇離開,九年的工廠生涯終告一段落。而南海紗廠最終於九十年代搬離香港,遷往生產成本較低的菲律賓,及後再搬到印尼。
1978年許生轉職進入政府部門工作,邁向人生另一方向。偶爾回憶小時候曾在九龍城寨的山寨廠穿膠花,以及青年時期在紗廠拚搏的經歷,使許生對於實業有著深刻的理解,「喺我哋嗰個年代,係實實在在我哋見到呢樣嘢嘅、實實在在有間廠房嘅,叫實業。」深切明白到人做實業,心才會安定,誠然虛擬世界是未來的發展方向,潛力無限,但請牢記「千祈唔好忘本!」從輕工業的領域辛勤地耕耘,一路走來,實業精神一直深深地烙印在許生的心中,縱使輕工業風光不再,許生內心仍然存有一份實實在在的人生哲學。
潮流玩具橋頭堡
潮流玩具橋頭堡
王澤豪(Tomm)
正當孩之寶、萬代等一眾美日大牌子雄霸香港玩具市場多年之際, 九十年代中末時期,香港一批設計師玩具(Designer toy)、藝術 玩具(Art toy)、動作人偶(Action figure)等的公司及設計師 亦正在崛起。這股浪潮不僅衝擊一眾本地玩具迷,這新生代玩具文 化的威力甚至席捲中、日、台,以至歐美等地,後勁更持續至今。前 資深潮流雜誌記者、現為MADE BY PLASTIC 的全職玩具製作人 Tomm 便親證這段屬於新生代的玩具故事。
香港潮玩先鋒
在Tomm 的《「潮玩」萬字匣》中寫到,設計師玩具 屬潮玩早期稱號,以設計師本人的意念、風格主導, 更可稱為「原創玩具」;藝術玩具是按藝術家的風格、 意念和表達手法來創作,必須有一定認受性;動作人 偶定義則未有在文獻提及,廣義來說就是人物模型, 通常與電影、漫畫、軍事、電玩或電視節目中的人物 或角色有關。
至於Hot Toys、threezero、鐵人兄弟、Michael Lau、Eric So 等名 字,對時下不少本地玩具迷,以至潮 流達人來說絕不陌生,而他們正正是這股玩具風潮的主要領軍人物。除了他們, 例如玩具設計 師Jason Siu、Jason Ng、 Jackson Chan、林祥焜,玩具廠牌威龍、WORTHFIELD、 TOY2R 等, 也是乘著這股文 化而起的參與者。
回顧香港潮玩文化初期, Tomm 指出香港雖然不是發源地,但絕 對是把潮玩引領至全球的重要先鋒者及催化者之一。Tomm 稱, 設計師玩具及藝術玩具的發源地是日本, 其中潮牌BOUNTYHUNTER 擔當重要角色;動作人偶的起源則與Barbie及G.I.Joe 有關。
本地潮玩嶄露頭角
當年Michael Lau、Eric So、threezero 的鋒哥、Hot Toys 的H ow a r d 等,他們本身是玩具收藏家,在自己的藏品設計上也 有自己想法, 於是他們慢慢再把這些玩具改裝, 增添衣服、配件 等, 便成為香港潮玩的雛型。後來他們發展了自己的品牌, 包括 Gardener、Crazychildren、李小龍、蘇勳、軍事人偶等系列。
Tomm 形容,香港玩具市場過去一直由美國及日本品牌主導,雖然 玩具款式偶有驚喜,但絕大部分的玩具都是很流水作業式生產的。 直至Michael L au 等人的出現,以細緻度極高見稱的本地潮流玩 具開始嶄露頭角,才令香港玩具消費者開始覺得,「原來香港出品 嘅玩具都唔差,喺創意、品質同細緻度上先人一步,久而久之就發 展咗個文化出嚟」,他們不僅成為市場一部分,更獲外國賞識。
Tomm 以Michael Lau 為例,當時他的玩具紅遍亞洲,更獲日本 這玩具起源地的垂青,一些大型品牌甚至邀請他合作。不僅是他, 當年不少香港玩具設計師也有此待遇,令一眾香港玩具人及公司躍 升到國際級數,同時令外地開始關注香港潮玩發展。隨著互聯網技 術發展,國際間的交流日趨頻繁,「潮玩」這概念也在當時從香港 廣傳世界各地,「所以香港絕對係重要嘅催化角色。」
時至今日,中國大陸及台灣等地,甚至發展出更成熟的潮玩文化,培育出新一代的玩具品牌及設計師。至於時下的「盲盒」玩具文化,可說是當年這股潮流的延續,可見當代玩具人對新生代玩具文化的影響力有多深遠。
潮玩文化推手
香港潮玩的成功除了靠品質外,背後還有香港潮流雜誌這股助力, 而任職過《M i l k 》、《東To u c h》、《一本便利》的To m m 百分 百就是推手之一。當時紙媒尚未沒落,香港人仍靠傳統媒體吸收 資訊,惟關於最新玩具的資訊少之又少,「雜誌最多都係一版半版 㗎咋。」正當香港潮玩剛剛起步之時,作為玩具迷的Tomm 便在 《Milk》與同事提出出版「Book C」,專門分享玩具資訊,將潮玩 帶入香港人視野之中。
甚至倒過來影響日本潮 玩發展後, 不少日本雜 誌專程邀請Tomm 及香 港傳媒人去介紹香港潮 玩。其後, To m m 更出 版過一本關於香港玩具 的書籍,並在外國獲獎, 可謂不遺餘力地在不同 領域推廣香港潮玩。由 此可見, 本地一眾潮流 雜誌團隊對於香港潮玩 的成功,實在是功不可沒。
在Tomm 的眼中,香港擔當了重要的潮玩催化角色,並在世界各 地帶起這個潮流。不過正當中國、台灣, 或其他歐美國家已發展 出成熟的產業,Tomm 卻有感香港潮玩在同期的發展有墮後的情 況。幸而近年不少新血加入,他希望香港潮玩界能再次團結,將香 港潮玩重新帶到國際舞台。